Z6尊龙新版官网入口Z6尊龙新版官网入口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其教学设计和教学路径尚处于探索之中。王君老师以八(下)演讲单元为例,融合“青春语文的意义疗法”,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尝试:提炼“大主题”,确立课程目标;整合“大资源”,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大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极佳,颇具启发性和指导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一经颁布,“大单元”教学即刻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引起了诸多反响,作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大单元”教学和传统的“单元教学”到底有什么不同?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又体现在哪里?很多教师还处在一个模糊的认知阶段。本文以王君老师《超级演说家》为例,探“大单元”教学是如何以“单元”为单位,以“主题”为统领,以“教材资源”为范例,以具体情境任务为支点,去充分开发课内外资源,以实现学科教学对生命核心素养的培养的。
王君老师是青春语文的开创者,她将自己数年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青春语文独特的教学、育人理念,和演讲单元的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大单元”教学尝试极具引领的意义,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阐释如下:
从课程的知识角度看,传统的单元教学,其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分散依附于单篇教学中的,随意性比较大,而“大单元”教学则不仅仅从属于教材单元,它是教师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和单元教学的要求,从课内外的教材资源中,找到最优化的契合点,从而整合提炼出“大主题”来统摄多篇,将分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联结成一个主体。
这个“大主题”就是设计课程要遵循的核心目标,教学内容的构建、学习情境任务的设置、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都是基于“大主题”的引领之下。
王君老师认为语文学科天然具有疗愈功能,青春语文,就是要追求“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探索生命的幸福之道”,就是要追求“打通教法、学法、活法,实践语文的意义疗法”,让教师和学生,都经由语文学习“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与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致的。
作为思想内容极为深刻的四篇演讲词,其情感爱憎分明,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极富精神的价值。王君老师紧扣演讲的特点,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带着学生经由“演讲”去体验打通“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人生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我的生命成长”其实就是“讲好自己的故事,炼好自己的思想,养好自己的人格”,然后,去深爱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大单元教学应该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王君老师从中提炼的思想主题正契合了学生的现实需要,面向“雕琢灵魂”的演讲,给每一个生命带来了精神的慰藉。
语文学习强调听说读写,演讲就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有意图的“说”,但这“说”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达,它彰显着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演讲若想讲得好,需要把握演讲本身的知识性和技巧性。所以,王君老师依据单元教学的要求,确定了关于演讲教学的语用主题:通过“挑战”,引导学生掌握演讲的相关知识:演讲的内容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故事性和鲜明的个性。通过一级一级的挑战,一层一层的表达,学生知晓:关于演讲最关键的是什么,最重要的、需要掌握的技巧是什么,并以此作为一条明线展开教学。
围绕这样的语用目标,王君老师将教材单元的四篇演讲稿和学生表达自我的演讲适时地交错融合,不断地向演讲的高阶思维攀沿,顺利地完成了从“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再到“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的学习过程。基于青春语文理念下的对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双向开掘的主题,统领着演讲单元的整体教学,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过程一步一个脚印。
从教学资源看,“大单元”教学使用的资源不仅仅是“双线组元”的多文本教材单元,教师依据教学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选用更多元、更丰富、更贴近生活的课外资源,以统整的形式,根据确立的“大主题”整合成独特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单元教学的教育效果。
王君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各种语言现象,在呼唤,在应答;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在互相验证,互相诠释。教材上下,风起云涌,课堂内外,风云际会”[1]。这种酣畅淋漓的教学大气象,来自于她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她总是能将课内教材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巧妙地统整,构建起独特的结构化课程,在教学徐徐推进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想跌宕起伏。
课程结构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依据,没有稳定性、均衡性的课程内容结构,课堂教学就会有失偏颇。王君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把课堂分为“初级挑战”“中级挑战”“高级挑战”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对课内外资源的统整都恰到好处:
“初级挑战”中以课内四篇演讲稿为本,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炼核心的思想发表演讲,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然后欣赏谷爱凌的演讲资源《自信的青春》,完成第一个环节的主题目标“演讲最关键的不是其他,而是思想”,所以,得出“我与自我的关系”;“中级挑战”,用校本教材八年级《我有话说》的演讲视频,引出“精彩的演讲都是在讲故事”这一话题,学生即兴讲述自我与他人的故事,然后欣赏视频资源《我和我的父母》,得出“演讲不难,关键是你要把你的故事讲出来”,理顺“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高级挑战”中先引入“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史密斯掌掴洛克”的视频,展开即兴辩论,而后回到教材单元体悟每一个演讲者的语言特色,最后经由莫言的演讲《不被大风吹倒》讲述自己的故事,得出“优秀的演讲需要个性化的演讲语言”,厘清“自我与人生的关系”。
三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在容量上适衡,将课内教材、课外资源,情境的创设和情境下的活动相得益彰,形式上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均衡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作为联结个体生命与社会的通道,思维的发展必然会丰富个体生命的意义。[2]要想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演讲水平,就要先发展和提升学生内在的思维质量,所以,在整合课程时,要将思考的起点定位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上。
这一点,王君老师给我们作了示范:在“初级挑战”环节,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对课内四篇演讲稿思想性文字的提炼上,只需要根据自我的阅读理解进行选择即可;在“中级挑战”中,从课内迁移到生活,关照自我的生活经历,讲出自我的故事,对学生的思维及言语表达有了进一步的考验;在“高级挑战”中,面对生命里一场又一场的“大风”,你会用怎样的故事告诉自己:“不被大风吹倒”,这就给学生的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很显然,后面学生的表达较上一环节是渐进的、层递的,是前一环节思维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这种基于整体关照视域下的整合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活化了演讲的相关知识技巧,顺应了学习的规律,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作为信息载体,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语文学习就会失去其鲜活的土壤。
创设“大情境”则可以把学习内容和生活以及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内容、学习和生活的深度对话。但设置情境和情境下的课程活动,要学习王君老师,重点凸显如下两个特点:
王君老师在这节课中围绕“大主题”设置了诸多“情境”,这些情境与生活非常贴近,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
看视频“妈妈和儿子对话”,挑战“我和你”演讲话题,这里的“你”可以是爸爸妈妈,可以是小猫、小狗,可以是小花小树,可以是自我之外的那个世界,但你要讲自己的故事。
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瞬间把学生拉进了“生活”,走进深度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都有故事要讲。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辩论,还是演讲,学生的表达都超级精彩,笑声、掌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化实践,提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中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充分地调动出来,在深度参与的活动中,走向素养的攀升。
为了实现主题目标,王君老师在“大情境”下展开了四次“辩论”活动,两次“讲故事”活动,每次活动,学生都宛若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实践,是真实的“在场发生”,不仅主动建构了自我的认知体验,实现对生命的化育,更增长了逻辑思维能力,在慢慢形成个人的语言运用系统。
德国诗人黑塞说过:“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3]王君老师从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出发,从教材单元和新课标的要求出发,从青春语文追寻的意义出发,踏出了“大单元”整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大”而有深度,“大”而有梯度,“大”而有温度,师生共同缔造了一个生活化的“学习场”,让学生在爱讲乐讲中,提升了自我的思维能力,获取了精神的满足,丰富了自我的生活世界。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孜孜矻矻探索“大单元”教学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语文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语文湿地”《河北教育》专栏作者,出版专著《教育的最小行动》《陈海波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