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一站式提供商

提供设计,生产,安装,售后服务一条龙服务

13333363187
公司资讯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z6尊龙凯时《沂蒙精神代代传:传统教育进校园区域实践》节选
发布时间:2024-07-07 10:16浏览次数:

  尊龙登录z6《沂蒙精神代代传:传统教育进校园区域实践》一书,按“系统设计、整体实施,校本实践、创新示范,课程推动、协同育人,课堂渗透、学科育人,资源活化、活动育人”六大部分,全方位展示了临沂市聚焦“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铸魂育人”这一目标,将沂蒙精神教育系统融入国家课程,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实施多样化校本课程,推动传统教育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区域实践样本,让老区的孩子们在感受、体验、理解、领悟红色文化与精神中茁壮成长,也为区域、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节选市域统筹、县域推进、校本实践三个篇章。

  作为山东省“ 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临沂市把传统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建设,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教育,在传统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 政府重视、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生喜爱”的传统教育格局,建立了立体化的传统教育体系。

  临沂市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市域整体推进,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深耕传统教育,引领广大师生砥砺前行,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着力建设传统教育课程体系。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印发《临沂市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传统教育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传统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将传统教育与弘扬沂蒙精神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语文、历史的主阵地作用,突出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与优势,并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落实。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上,按照“ 小学讲故事、初中讲历史、高中讲精神” 的原则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发《沂蒙精神教育》地方教材,编制“ 沂蒙精神红色研学课程标准”,设计开发了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校外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各中小学校主动将传统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沂蒙精神教育课程,并基于当地独特的传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000 多门。

  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信息管理平台,通过“ 资源上传、预约审核、实时记录、课时统计、多元评价、档案管理、数据分析” 7 个步骤,实施全过程信息化记录与监管,客观真实记录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经历,推动红色教育扎实落地。

  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沂蒙红色文化规划》《“ 红色基因代代传” 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临沂市教育系统传统教育行动纲要》等,积极推进沂蒙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聚焦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为传统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和路径支持。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展“ 五育融合视域下沂蒙文化课程开发研究”;联合临沂大学专项研究“ 如何在大中小学中传承红色基因”;带领典型地区如沂南县、莒南县、河东区,典型学校如北城小学、莒南一小、临沂三小等开展专题研究。100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市规划课题立项,使传统教育做到内涵式深入。

  挖掘利用传统资源。临沂市共建68处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编写了《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读本,开发了“ 铁血沂蒙”“ 红嫂传人” 等微课程,开发了“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精神”“ 红嫂精神永不息” 等 6 条主题红色研学旅行线路。依托政府、学校官网和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创建传承传统的“ 互联网+” 专站专栏,讲述故事。编发《沂蒙山小调诞生记》《乳汁救伤员》等“红色有声故事”50余篇,展示优秀课例100多节。开设网上展馆、校园红色“ VR” 实景展馆,丰富了传统教育的形式。

  建立传统教育联盟。立足市情、校情,统一规划教学,组建传统教育联盟县区、联盟校,做到资源共享、特色共建、师资共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教育开展过程中的资源不均衡问题。在市、县、校教师培训中开展传统教育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参观传统教育基地,增强教师的传统教育意识和自觉。

  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在传统教育的浸润与发展中,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改变了学习方式。通过寻访红色足迹、传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讲述红色故事、创作红色文艺,参加“ 红色运动会”,组建“ 新时代思想学习社”,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感共鸣、创意表达中不断进步。第二,提升了学生素养。根据近三年的抽样调查,临沂市学生在传统知识、态度、行为三个维度上表现较好:在知识量表和态度量表上,近 85%学生得分率在 80%以上;在行为量表中,超过 70%的学生得分率在 80%以上。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大赛、教育成果展示中,临沂市有 500 余名学生获奖,体现了沂蒙老区学子爱党爱国、爱军拥军、自强自信的气质。

  促进了教师的综合发展。在传统教育课程开发中,临沂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第一,课程意识逐步增强。通过参与设计、实施传统教育课程,教师对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将体验式、浸润式的教学方式迁移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第二,研究能力稳步提升。《构建深植红色基因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红色基因传承的“ 临沂样板”》《立足红色文化 培育追梦少年》等 100 多篇成果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或报纸上发表。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临沂市先后承办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改实验区红色教育现场会、沂蒙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现场会,并多次在实验区联席会议上分享红色教育经验。2021年 1 月 8 日,教育部印发《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随后,《弘扬沂蒙精神 努力构建传统教育临沂模式》一文在教育部网站刊发。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将立足已有的传统教育实践,继续加强市域统筹,做实课程改革,做好项目引领,在架构新体系、搭建新平台、形成新载体、建立全面融合新机制等方面,做出更科学、更典型、更接地气的探索和成绩,让传统教育落地生根,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 临沂样本”。(本文转载自《中国德育》2022年第8期)

  河东区是红色沃土,是新四军军部最后驻扎地、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东党政军领导中心所在地,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曾长期在此战斗生活,现有国家级红色研学营地1个、国家级教育基地1个、省市级教育基地5个,有30多处红色遗址遗存。

  河东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落户河东为契机,以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为支撑,以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开展红色教育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传承红色基因与培育时代新人有机结合,扎实推进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成功打造了红色教育“四个三”的“河东路径”。

  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打造“一流的教育”为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做到有一分钱优先花在教育上,有一个编制优先用在教师招聘上,全面夯实教育发展根基,为开展红色教育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做到优先足额及时拨付。“十三五”期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47.9亿元,较“十二五”(21.7亿元)增长120%。大力改善办学条件,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全力推进实施“名校进东城”工程、“全面改薄”、大班额化解、标准化学校建设等269个教育项目,625个大班额实现“清零”,学前公办率由2016年的21%增长到2020年的50%,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2020年教育满意度全市第3。二是强化师资保障。建立教师年补充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区新招考教师1570人,比“十二五”期间增加882人。其中,学校着力加大思政课教师配备力度,2020年招录挖潜思政课教师54人,2021年计划再招录46人,思政教师专职配备率达到100%。三是强化待遇保障。建立教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行“全员竞聘”制度,确保教师工资始终高于全区。全面推开校长职级制改革,2020年率先在全市将村居小学校长纳入校长职级制范围。加大基层教师补贴力度,在原基本补贴200元基础上,人均每月再提高1400元;对村小教师,到2021年人均再提高200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各级精神文明奖教师全覆盖,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扎根基层、献身教育的积极性。

  立足区内、着眼全市,广泛挖掘拓展红色教育资源,强化红色支撑,讲好红色故事,激活红色基因。一是建强建优区内资源。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全国唯一一家以华野为主题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博物馆、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其中,山东保密传统教育展览馆是全国首家国家级保密教育展馆和保密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7月开馆运营以来,已累计承办红色培训8000余场次、人数40余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年均参观人数由1万人次增加到10万人次。实施文物环境整治工程,新四军军部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旧址陈列展示工程和文物环境整治工程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成为全省仅有的两项经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的文物保护项目。沂蒙红嫂文化博物馆以沂蒙“红嫂精神”为主题,投资1800万元,展陈300多件文物和文物,全面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沂蒙红嫂拥军支前历史画卷和新时期沂蒙红嫂艰苦创业、爱党拥军的精神风貌,成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阵地。已接待红色培训3000余场次、15万余人次。二是用好用活市域资源。依托华东历史陵园、临沂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等丰富的市域红色资源,创新实施“学校+部门+公司+基地”研学模式,针对不同学龄段特点,系统开发了“大美临沂·美丽新河东”“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好风光”等系列研学课程,通过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将现场变课堂,历史变教材,讲解变互动,切实让研学旅程变成青少年接受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红色旅程。目前,已组织132期红色研学活动,8.6万名学生参加。三是做精做实学校资源。坚持把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成立了青少年弘扬沂蒙精神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河东区未成年人弘扬沂蒙精神实施方案》,编写并免费发放《沂蒙精神教育读本》17万册。35所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开发了《红色精神代代传》《临外飞歌颂沂蒙》《峥嵘岁月展情怀》等200多门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教育课程,精心打造“沂蒙精神代代传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高举队旗跟党走”“红领巾心向党”等10大品牌活动,推荐评选22名临沂市“新时代践行沂蒙精神好少年”,成功承办临沂市第四届践行沂蒙精神好少年发布仪式。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在学校增设沂蒙精神雕塑小品,共设置沂蒙精神公益广告、电子显示屏30余幅(条),沂蒙精神文化长廊、雕塑小品60余个,切实营造红色教育的浓厚氛围。

  针对青少年年龄特点,学校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创新采用多种方式,让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参与、可感悟的精神食粮,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一是学科渗透、春风化雨。坚持把红色元素纳入课程教学,把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组织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任务,系统开发了“唱一首红歌、组织一次红色主题征文、开一次红色主题班队会、组织一次红色故事宣讲、开展一次红色书画评选、聆听一次红色报告会、组织一次党史知识竞赛”的“七个一”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沉浸感悟、润物无声。面向中小学生广泛开展微电影、情景剧演员海选,邀请知名导演、编剧,先后拍摄了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融、生死与共”为主题的《海棠花红》、以战友精神为主题的《信》、以群众支前为主题的《一棵核桃树》等“沂蒙红”微电影三部曲,并采用文艺轻骑兵形式,推动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其中《信》获亚洲微电影协会2020年短视频竞赛最佳剧情短视频奖,《一棵核桃树》获亚洲微电影协会2020年短视频竞赛最受欢迎短视频奖。挖掘新四军驻扎在前河湾村的历史文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精心排演了大型情景剧柳琴戏《前河湾》,着力打映沂蒙精神的经典红剧。挖掘新四军在河东的红色故事,开发了《新四军在沂蒙》系列绘本,补齐了学前阶段儿童接受红色教育的短板。这套绘本还被我区支教教师带到了河东对口支教的重庆市城口县,实现了“沂蒙精神”与“红岩精神”的有机碰撞,引起了强烈反响z6尊龙凯时。三是情景体验、耳濡目染。探索创新区党性教育基地与国企临沂东城建投公司开展合作,注资360万元,建设了青少年红色体验中心,打造红色阅览室、红色邮局、DIY体验区以及红色小剧场。在体验区,学生可现场烙煎饼、纳鞋底、捏泥塑z6尊龙凯时,在亲身体验中重温红色历史,感悟沂蒙精神。加强文创产品研发,成功开发了日常用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历史文化类等三大类、十几个小类的文创产品,让文物与红色文创可亲可近,有传播、有故事、有市场。面向全体学生,连续开展三届“沂蒙精神代代传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红色故事大赛,152人获奖,2人被评为省市“金牌小小讲解员”,先后有120余名小小讲解员走进军部纪念馆等进行义务宣讲。

  坚持把培育一支优秀的红色教育队伍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性工程,突出抓好“三支队伍”,推动红色教育更接地气、更加生动、更富实效。一是抓实学科队伍“主力军”。设立专项经费,组织广大教师到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红旗渠等地接受党性教育培训1100余人次。与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1580人次开展业务素养专题培训。积极开展红色教研,组织全区800余名教师开展沂蒙精神红润大学习活动,112名教师深入学校宣讲沂蒙精神。二是抓牢德育队伍“先锋队”。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以“红烛育人,红润河东”河东教育党建品牌为引领,以2371名党员教师、32名团委、120名大队辅导员为核心力量,以63处党建活动阵地为载体,深化“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成功打造了“凤凰先锋·阳光育人”“党员先锋岗·示范促发展”等学校党建品牌56个,先后承接市级现场会3次。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教育班会课“送教下乡”活动,连续九年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教育”等为主题的班会课评比,广泛开展德育队伍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先后有1025名教师参与、125名教师获奖。三是抓好校外队伍“生力军”。建立了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从“五老”及先烈后辈、党政干部中聘请73名校外辅导员,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作报告。充分发挥80余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作用,以“社工+志愿者”方式,为未成年人提供常态化、普惠性社会公益服务。将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与沂蒙精神有机融合,先后开发龙灯扛阁、彩印花布、沂蒙泥哨等非遗校本课程12门。深化家校联合,动员家长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带领孩子瞻仰烈士陵园、走访军人,构建起了学校红色基因传承主阵地、家庭红色基因传承微环境、社会红色基因传承大载体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大体系。

  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成立于1967年,位于沂蒙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沂南。扎根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扎实开展红色教育,在首届齐鲁名校长杜以志的带领下,学校现已成为集永兴路校区、人民路校区、双语红军小学校区的一校三区教育集团,获得“全国五星级红军小学”“全国百佳特色小学”“全国特色教学优质课示范学校”“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临沂市五好关工委”等多项荣誉。

  沂南县是一块被鲜血浸染的土地。这里家家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基于地域特点,学校扎根红色沃土,在全县率先开展了红色游学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结合“幸福教育”核心办学理念,学校主动创新,让红色成为学生的人生底色,融入血脉,铸牢爱党爱国之魂。该校红色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2009-2014):以“沂蒙老区红色教育联盟”为平台,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发展阶段(2014-2019):在“红色教育统领、系统架构、多元共进、动态提升”的课程建设思路指导下,重新架构课程体系,对红色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层级化设置与实践。

  提升阶段(2019至今):在立德树人课程观维度下,根据育人目标进行红色教育课程结构划分,探索红色教育与五育并举的有机融合。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教育开展指明了方向,学校把红色教育育人目标定位为培养“爱党爱国、志存高远、体魄强健、创新进取的时代新人”。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 “五依托、四融入、三达成”的红色教育育人模式,红色基因传承与立德树人达成了育人的最大效益。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学生年龄特点,以年级段为基础,学校确立了红色教育“讲、绘、说、谈、抒、辩、议”七个主要切入点,使红色教育的开展有了实施的有效路径。

  在“五四三”红色育人模式和七个“切入”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红色教育实施的“课程建设、班队活动、研学旅行、汇报演出、文化建设”五块主阵地。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开展红色教育的根本保障。立足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学校开设了红色探究课程、红色体验课程和家校共育课程,丰富了课程体系,红色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红色探究课程中的研学实践课、红色舞台剧和红歌演唱课备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红色体验课程中的红色寻根课、党带队课和红色文物课节节爆堂;家校共育课程中的亲子共读课、红色剧鉴赏课和抗战之旅课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强化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确保课程实施质量,学校抓实师资队伍建设,请名师和专家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开展师徒结对帮扶、课堂比武、公开课,提高红色教育课堂质量。

  针对国家课程与红色教育的融合点,学校进行了整合与拓宽,使红色教育活动呈序列、强载体、固阵地,避免了教育活动的碎片化。通过系统施教,采用“画出来、唱出来、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的方式,沂蒙精神的种子,根植在了学生们的心田。

  地方课程《党史国史教育读本》《沂蒙精神代代传》的学习,学校是以“行走的课堂”方式,用“研学旅行”加深传承的效果,这样学生在相关地点了解到先辈用生命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激发出来了,家国情怀扎根更深了。依托少先队和班级中队活动,通过《成长在队旗下》《这方热土》等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熟知了大青山战役、孟良崮战役、八角墓烈士陵园、女民兵战斗英雄侍振玉等,激发了对沂蒙这方热土的挚爱之情。

  立足学段特点,推行菜单式课程目录学习。在菜单中注明课程特色和适宜年级,在“讲、绘、说、谈、抒、辩、议”七个主要切入点上,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需求,突出“点餐式”特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通过实施个性化的校本课程,红色教育更接地气。

  学校还创建了以本土红色教育为品牌的“党建+队建”教育方式,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授课,创办党员活动室、红色大讲堂、“互联网+宣传”阵地,拓宽红色教育主渠道。

  优化过程评价激励机制,从校本课程教学过程、学习效果两个层面进行评价。通过教案设计、过程管理、育人目标达成度对教学质量进行增值评价,评选出“课堂之星”;通过表现性评价,在社团成果展示中评选出“学习之星”。

  依托班队阵地,通过系列活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相结合,航正家国情怀的思想方向,让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红色教育成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校举办“感恩教育、中华诗文背诵、才艺比赛”。一是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的情感,增强人生幸福感、社会责任感。二是通过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活动,诵读诗词等题材的优秀文章,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爱党爱国情感。三是通过社团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永远跟党走。

  重视时事教育,发挥重念日的爱国爱党教育作用,开展切合时事、实效性强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通过“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系列活动,学生记牢了历史使命,坚定了学生“红心向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学校上好体验课,深入开展“访红嫂、爱家乡、报祖国”活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认知距离,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深刻感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例如:学生来到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走访105岁的老红嫂张淑贞奶奶,和张奶奶共绣国旗,聆听张奶奶讲她跟婆婆一块创办战地托儿所的故事,深切的感受到了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于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学校走访沂蒙红嫂李桂芳奶奶,聆听她带领全村妇女在大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冰冷的汶河水中肩扛门板架起“火线桥”,让执行围歼整编74师任务的华野第9纵队顺利过河的故事;聆听红嫂于爱梅奶奶讲述新时期沂蒙人民拥军优属、创办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的故事。

  学校还探访全国第一个“家庭烈士陵园(苏村镇门家庵子村)”、沂蒙精神红色教育展馆、鲁中烈士陵园、大青山烈士陵园、红色圣地马牧池常山庄……一个个红色教育阵地, 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参观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红歌是实践的真实写照,唱响一首首红色歌曲,就是走进一个个故事,就是净化心灵,激发爱国情怀,丰厚人生底色。一茬茬的学生们来到歌曲《跟着党走》诞生地孙祖镇东高庄村,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明白了伟大的中国党是灯塔,是舵手,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收藏家董士军收藏的珍贵红色文物在一小三个校区巡回展出,那浸染着鲜血的勋章、马鞍、战刀、军壶,承载战尘的战旗、报刊、信件、课本、小推车、纺线车、担架等红色文物,都蕴含着感人的故事,它们汇集到学生心田,凝聚成了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从民族英雄到抗战英雄,他们把生命献给祖国,他们的功勋彪炳史册、千古流芳。

  学校深入开展“学英模、弘美德、见行动”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宣讲家乡英模人物事迹,在走进家乡战斗遗址中,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

  “五老”志愿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独特优势,助推了红色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请前辈来校讲述抗日英雄故事,退伍老兵宣传戍边卫国的故事,前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同学,他们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义愤填膺,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老区人民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请法律专家开展普法教育讲座,从预防青少年犯罪、构建法治社会的角度,以案说法,教育学生做守法小公民;请文艺战线的老艺术家和学生同台演出抗战剧……实践证明,“五老”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全市德育工作现场会上,学校从“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内容系统化、德育途径协调化、德育方法科学化、德育评价多元化、德育奖惩制度化”六个方面,展示了红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经验。

  开展给社区做一件好事、给父母洗洗脚、给老师献束花、给同学改正一个缺点、争做环保小卫士等系列班队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报恩。学生还自发成立了校园爱心基金会,将零用钱捐给灾区。汶川大地震时,向灾区捐款5万余元,体现出了学生情系灾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一件件细小的事情,体现出了学生思想上的深刻变化。

  学校不断探索红色教育方式,将红色教育融入到体育运动中,举办起校园红色运动会。运动会设“炸碉堡”“穿越火线桥”“肩挑扁担运军粮”“小推车运弹药”四个主题。当学生手握那颤悠悠的扁担,把持那东倒西歪的独轮车时,真切体验到了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拥军支前情;当学生怀抱包,匍匐前进,奋不顾身“炸碉堡”时,感悟到了前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红色运动会使红色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融合,以体验促认知,使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自然生发。

  爱党爱国从知家乡、爱家乡开始。通过研学实践,红色课堂延伸到了整个沂蒙大地,活化了红色教育形式,取得了理想的育人效果。

  作为全市最先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的学校,学生通过烙煎饼、纺线、做豆腐,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艰苦朴素的品格。通过体验急行军、攻占炮楼、打游击战、参演抗战实景剧等,感受当年“常忆烽火连天日,山映余晖漫苍穹”的抗战氛围,在入情入景中感悟沂蒙人民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床棉被盖在担架上”的大爱情怀。聆听抗战故事、玩老游戏、写感悟心得、寄感恩家书等系列红色研学活动,活化了教育形式,让爱党爱国的信念更加坚定。

  演出汇报是开展红色教育的有效途径,演出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演什么,怎么演,需要思考和付诸行动。他们揣摩角色,切磋演技,虽不是专业演员,却演出了专业效果。演出让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感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将沂蒙精神内化于心。

  每届校园红色艺术节,以红色为主题,通过合唱、舞蹈、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呈现红色教育效果。大合唱《我仰望五星红旗》、乐舞诗《沂蒙飞歌》《共举中国梦》、器乐合奏 《再忆映山红》、情景剧《长征颂》、红色舞蹈《无名花》等经典节目,净化了心灵,加深了爱党爱国之情,育人效果历久弥新。

  红歌嘹亮颂党恩,队旗飘扬展风采。学生们走出校园,来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同全国各地少年儿童唱响红色主旋律,弘扬时代新风采。

  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主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特别节目《歌声飘过六十年——献给祖国的歌》系列歌曲演唱会。孩子们与蒋大为、才旦卓玛等艺术家同台演出,演唱了《儿童团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学校荡起双桨》等经典红歌,充分表达了沂蒙老区孩子红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全国范围内展示了当代沂蒙少年的崭新风貌,所唱红歌也被中央电视台确定为永久性保留节目。

  2012年9月,中国校园健康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关心下一代·爱行天下”捐赠仪式。学校学生演出的说唱节目《红星闪闪铸辉煌》,讴歌了临沂的新发展新变化,展示了新时代沂蒙少年立志报效祖国、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演出后,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对学校的红色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并寄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012年12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全国妇联、中国红十字会、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共举中国梦,学校是党的好孩子”庆祝胜利召开专题文艺演出。学校学生演出了乐舞诗情景剧《沂蒙飞歌》,剧情穿越战火纷飞的岁月,把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新沂蒙唱给祖国,得到与会领导和首都各界群众的高度评价。

  学校还参加了由中央党校延安精神研究会、共青团中央、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红军小学宣传队走进山东安丘、江苏淮安、河北滦南“沿着党的足迹前进”系列红色教育主题文艺汇演,红色教育方案在全国多地得到认可。

  在全市庆祝教师节活动中,学校小红军艺术团走进临沂人民广场,面向广大市民演唱红歌《沂蒙颂》,展示了学生对沂蒙精神的感悟。《鼓舞中华》、《党是阳光我是花》等歌舞类节目在沂南县党代会上演出,表达着沂蒙少年做主义事业人的坚定决心。

  2015年10月,山东省关工委红色教育现场会在学校召开。各市区关工委主任听取了学校红色教育工作汇报,欣赏了学生艺术团演唱的《在灿烂阳光下》、《跟着党走》等红色歌曲,查阅了红色教育成果材料,观看了红色运动会,对学校“五依托四融入三达成”的红色教育模式给予充分认可,一致认为学校红色教育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效果显著,取得了很多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青岛市李仓区关工委、聊城市关工委、潍坊市关工委、深圳市关工委等领导慕名前来学校考察红色教育活动。

  学校把编演舞台剧作为红色教育的主题学习项目,以演促悟,深化情感体现。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2017年度实验区联席工作会议”上,师生同演红色舞台剧《战地托儿所》,再现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创办托儿所,抚养烈士后代的感人故事,再现了沂蒙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领导们对以舞台剧开展红色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2020年11月,学校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实验区红色文化教育现场会,红色校本课程建设成果----情景剧《十送红军》和歌舞表演《沂蒙颂》受到与会领导高度评价,展示了学校红色教育取得的新成绩。

  楼内墙壁上,展出了中国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学生耳濡目染的红色教育素材,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红色沂蒙画展,宣扬红嫂精神。校报也是红色教育家园,通过红色教育简报、红色研学实践专刊和主题展板,展示研学实践成果,强化传统教育,学生深切体味到幸福成长环境来之不易。

  世界各地文化长廊中,开设的配图古诗文、二十四孝图、历史名著解读等国学文化系列和世界古代文明简介熏陶着莘莘学子,“面面墙壁会说话,角角落落能育人”——浓厚的文化氛围滋养着学生心灵,开阔了学生视野。

  校园广播里,唱红歌、讲故事、吟诵国学经典文章。网站、校报、微信交流平台时刻报道红色教育故事,形成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推动的教育氛围。2014年学校被评为中国校园媒体建设百佳学校,校报获得全国优秀校报校刊一等奖。

  班队内,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红色教育主题画展、红色研学实践剪影、手抄报展示、感恩爱心墙等,呈现出红色教育的育人力量。

  文化有形,教育无言。一处处校园文化,于润物无声中塑造着学生的精神品格,形成了学生稳固的道德观念。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学校红色教育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原全国会副委员长王汉斌为学校题词:“办好沂南双语,发展老区教育”,对学校发展给予殷切期望;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为学校红色教育校本课程《这方热土》《成长在队旗下》题写书名;原教育部副部长张天宝为学校题词“秀木初成林”;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会长方强等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为红色教育指明了方向。

  原在北戴河亲切接见了学校师生代表,对学校红色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叮嘱学校要深入传承好沂蒙精神,以沂蒙精神铸造学生灵魂,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学校的红色教育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旅游报》《中国德育》《大众日报》《中小学管理》《现代教育》《临沂日报》、人民网、中新网等多家知名媒体报道。通过接受红色教育,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知恩图报、奉献进取”的良好道德品质,龙云、王晨、赵馨雨、耿浩然、王群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兰州大学等重点高校。学校涌现出省特级教师1名,齐鲁名师1名,市学科骨干教师16名,县教学能手、新秀62名。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校继续深入探索“五育并举视阈下的新时代红色教育”实施路径,做好跨学科红色教育项目的深度融合。

  [1]李楠,公彦利.弘扬沂蒙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山东省临沂市传统教育创新实践[J].中国德育,2022,(08):50-53.

  [2]李楠.沂蒙精神代代传:传统教育进校园区域实践,[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3]许晓玲.推进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以临沂市河东区为例[J].当代教育家(下半月),2024,(01):66-72.

1333336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