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Z6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一站式提供商

提供设计,生产,安装,售后服务一条龙服务

13333363187
公司资讯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Z6尊龙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模板(10篇)
发布时间:2024-07-04 05:50浏览次数:

  Z6尊龙凯时官网登录质量危机:众所周知,几年后三小、四小将被划入新二中的施教区,但我们不能坐享其成,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向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的关键就是教学质量。

  1.减少学生重复性作业、低效型抄写作业,提高教师作业设计、布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数量少、质量优、效率高。

  2.改变单一乏味的作业形式,做到分层作业与多样实践性作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一年来,我们进行了八次以作业改革为主题的研修活动:邀请了对作业改革有全面了解的基教科邱科长为我们做了专题讲座,从作业设计的意义到作业设计的技巧和作业评价的方法深入浅出的和我们的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深受启发,对于后期的作业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与了天略外国语学校校本作业编制交流会,如何让作业更科学,如何关注作业的整体系统性等等,给我们的作业改革带来了很多新思路,新想法;分年级组和备课组召开了作业改革的相关专题研讨,从“作业的系统规划”,“合理布置分层作业”,“精心规划假期作业”,“优化作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将作业改革分专题进行,注重循序渐进,结合学生基础,让作业改革落到实处;举行青年教师晒课活动,促使青年教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发现自身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年末召开作业改革经验交流会,全面回顾了学校“作业设计与管理”研修的阶段成果,分享依托校本研修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学科经验,并对学校下阶段教学改革和校本研修提出方向和建议。

  作业改革,我们主要在细化、实效和研究上下功夫。从2017学年开始,我们从统筹规划、有效落实和科研助推三个方面着手,制定了实施方案,分解了改革目标,层层推进,环环落实,从调查摸底到作业量监控,再到作业分层和多样性设计以及假期作业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抓。同时,我们以科研为助推力,让教师积极探索改革过程,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使作业改革形成一定的理论依据。2018学年,在上一学年的基础上,我们继续秉承原有的三大优势,进一步细化了作业改革:规划更加具体,落实注重实效,科研深入探究。

  收获在学习中慢慢前行。两年下来,作业改革已经在二中的师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开始收获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了,上交作业及时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脸上的笑容自信了。2018学年比赛获奖成绩喜人,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总数已超过了400人次,其中省级7人次,市获奖70余次,信息技术竞赛获奖位于安吉县前列。

  教师的作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多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个人业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学年教师获奖170余次,市级以上32人次。

  师生成长成就了学校品牌的提升。2017学年发展性评价考核优秀。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位于全县第四名。安吉县培优补弱考核综合排名第三。初三中考成绩再创新高,自主招生和安高正取上线人,中考均分超过了市均分。

  作业改革,我们还在路上,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整个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作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程对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和自纠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教材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构建较强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自主学习,同时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等环节。为此我组织高一英语备课组教师集体研究教材,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优化整合,根据学校课时安排,将教材分为听说课、精读课、泛读课、语法课与写作课等五种课型,不同的课型布置不同的课堂作业。就阅读课而言,我们在课前都要精心设计课堂阅读作业,打印在一页纸上,新课导入后分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实践证明,泛读课作业与阅读材料配合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泛读课作业的设计忌泛滥,切勿面面俱到,包罗万象。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课文理解。为此,我们要设计一些寻找各段主题句的作业题,或者设计一些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能迅速寻找到明显信息的作业题,或者是一些概括大意的作业等。如高一上册第二单元的reading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泛读课作业:

  如大家所言,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最重要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视学习为乐趣。英语泛读课作业设计也是这样,无论你的作业设计多么优秀,检测效果多么好,如果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不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只强调方法与训练,那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例如我设计“english around the world”(unit2,sb,1a)的泛读作业:9、is english spoken by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world?(激趣题);

  9.why shouldn’t you go rafting if you cannot swim? (讨论激趣题)。显然,结合教材,结合学生,授之以鱼(知识),授之以渔(方法)的同时,广大英语教师不妨尝试授之以“欲”(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之母,“欲”是“渔(鱼)”之根。因此,泛读课堂作业的设计决不能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而今,新课标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研究性学习。但我们长期以来设计作业时采用规定的内容、统一的要求、固定的答案、单一的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极为不符。所以我们认为英语课堂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适应。在英语泛读作业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设计一些诱发学生思维,重心落在创新上的泛读作业题。例如,高一上册unit3 reading的作业:1.do you like traveling? why do you like traveling? 2. why shouldn’t you go rafting if you cannot swim? 课堂上,英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材料,精心设计泛读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作业,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达到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的目的,泛读课堂教学效果定会十分显著。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教材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构建较强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自主学习,同时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等环节。为此我组织高一英语备课组教师集体研究教材,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优化整合,根据学校课时安排,将教材分为听说课、精读课、泛读课、语法课与写作课等五种课型,不同的课型布置不同的课堂作业。就阅读课而言,我们在课前都要精心设计课堂阅读作业,打印在一页纸上,新课导入后分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实践证明,泛读课作业与阅读材料配合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泛读课作业的设计忌泛滥,切勿面面俱到,包罗万象。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课文理解。为此,我们要设计一些寻找各段主题句的作业题,或者设计一些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能迅速寻找到明显信息的作业题,或者是一些概括大意的作业等。如高一上册第二单元的Reading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泛读课作业:

  如大家所言,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最重要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视学习为乐趣。英语泛读课作业设计也是这样,无论你的作业设计多么优秀,检测效果多么好,如果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不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只强调方法与训练,那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例如我设计“ENGLISH AROUND THE WORLD”(Unit2,SB,1A)的泛读作业:9、Is English spoken by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world?(激趣题);

  9.Why shouldn’t you go rafting if you cannot swim? (讨论激趣题)。显然,结合教材,结合学生,授之以鱼(知识),授之以渔(方法)的同时,广大英语教师不妨尝试授之以“欲”(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之母,“欲”是“渔(鱼)”之根。因此,泛读课堂作业的设计决不能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而今,新课标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研究性学习。但我们长期以来设计作业时采用规定的内容、统一的要求、固定的答案、单一的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极为不符。所以我们认为英语课堂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适应。在英语泛读作业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设计一些诱发学生思维,重心落在创新上的泛读作业题。例如,高一上册Unit3 Reading的作业:1.Do you like traveling? Why do you like traveling? 2. Why shouldn’t you go rafting if you cannot swim? 课堂上,英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材料,精心设计泛读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作业,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达到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的目的,泛读课堂教学效果定会十分显著。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课堂中的“教”与“学”需要一个很好的氛围和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计算机课堂管理就是对计算机课堂中各因素进行有效地调整控制,采取适当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能自我控制并积极学习,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我教计算机专业课已多年,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注重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因为计算机专业课有其特殊性,计算机专业课堂拥有高尖的硬件设备、丰富的网络世界,加之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特别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引进,对计算机专业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教学中学生缺勤和迟到的现象较为严重;②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缺乏控制,课堂过于活跃,常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③教学环境较差,设备的软硬件经常无法正常运作,导致课堂成为自由活动的场所;④教师对教学的准备不足,使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的时间较少;⑤对学生起点能力差异估计不足,统一进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两极分化严重,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逐步较少。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的结果是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想学、爱学,才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必然关系,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似乎是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最主要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目前经常提到的零起点问题也是制约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因素,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夯实和协调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学生才会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兴趣,愿意学习,也就容易产生自律,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规则等进行管理。

  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课堂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是指学生投入有价值学习的时间,不是分配给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指向全体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发展全体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中,学生的行为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课堂管理的任务,同时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若想保证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设计课堂管理规则、提出课堂管理规则、实施课堂管理规则、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其中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指的是教师把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提出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设计制定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阐述课堂上须要遵守的各项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实施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课堂管理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管理规则中,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精心的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课堂管理规则在应用过程中,会显现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行为和规则的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

  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计算机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环境。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因素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环境的关系、学生和环境的关系。课堂管理就是协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以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在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纪律,即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但是,计算机专业课堂的环境与传统课堂的环境比较,有其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在计算机房或网络教室进行,即计算机是课堂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要用计算机完成练习,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和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好教师和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功能及相互关系,综合协调,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

  若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以课堂管理的规范性为前提。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虽然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管理是在一定预期控制内的随机,不是盲目的随机,因此应该规范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过程。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则的设计语言表述要规范;规则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现实条件;规则的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规则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则的设计执行;规则执行后一定要反思、修改、完善。适合课堂教学的课堂管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设计 实践 修改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大学的素质教育问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顾建民认为,传统的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中心”必须改变,否则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培育创新素质的正面力量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大学应构建“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的培养框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成为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具体到设计艺术教育而言,它所面临的挑战是由科技的进步、市场的调控、人们审美兴趣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它既是客观的,又是现实的。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设计艺术作为先导,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大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应该面对现实来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向社会提供人才资源。市场是检验设计艺术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动力。艺术院校的特点,尤其需要推行类似“假期课堂”的模式。因为,脱离实际的传统设计艺术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的人才需要,设计艺术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生活、文化及市场等方面的关系,并在社会的构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设计的造型能力占25%、综合的思考能力占20%、组织与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CAD操作能力及占5%。”这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构成,向我们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以适应新环境和市场的需要。可以说,书本、教材、传统课堂是该学科的基础,但永远不会创造出市场需求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所以,如何转换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有必要从推行“假期课堂”入手,积极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设计艺术教学模式,致力于现代教育资源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从国际通行的教学时间安排来看,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0年春季学期课堂2000年1月18日讲授开始(InstructionBegins),2000年5月8日讲授结束(InstructionEnds),共计16周。其中,春假(SpringRecessandSpringHoliday)是3月27日至31日,实际讲授时间为15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年秋季学期课堂2000年9月6日讲授开始(Firstdayofclasses),2000年12月13日结束(Lastdayofclasses),共14周,其中各种假期6天,实际上课时间为65天(13周);2001年春季学期课堂讲授开始在2001年2月6日,讲课结束在2001年5月17日,共14周,去掉假期8天,实际上课天数是65天(13周)。这些学校均开设不同学科、不同课时的小学期,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从国内情况来看,北京大学自2002年9月起实行了暑期学期(SummerSchool),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在北京大学校园网公布的2003至2004年校历中,可以看到:2004年6月13日是本科生放暑假的第一天,而在往年,这个时候还没有停课考试。而且,暑假改为3个月。而国内其他高校和艺术院校目前并没有实行延长假期的做法,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校历模式已成为习惯,真正的假期改革,并非是时间长短问题,关键在改变教育观念。参照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时间安排,现在的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可以将暑假调整为三个月以内、寒假调整为一个半月左右,因目前尚未有高校实施,设计艺术类院校“假期课堂”的最佳时间安排,仍需要进一步论证,或在实验中寻找成功的经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期缩短,假期延长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要求的降低,相反,教学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对学生而言,压缩学时,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体验实务,更深入地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有更多时间参与工程施工、社会调查和设计项目等实践性的工作,较早地接触本专业应用的前沿,感受专业与行业的差异,扩大视野,拓宽思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把仅仅从课堂上学习转变为将课堂学习与向整个社会学习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对教师而言,这一转变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由于课堂内教学时间的减少与讲授内容的减少,教师必须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门径的指路人、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社会实践的引导者。教师必须进一步精练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假期课堂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管理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首先必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而重点是引导学生“学”。其次,在制度上必须有保证“教”与“学”的措施。例如,在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到假期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学生的适应性。假期延长,但课时量并没有缩减,只是将许多时间相对集中的室外写生、工场实验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工程施工、项目设计实习以及部分探讨性的课程安排在假期课堂开设。这样,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集中精力抓好讲授和艺术表现的内容,假期课堂所开设的内容应该是在传统教室内所无法解决的课程或课题,这部分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实践、应用、技能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专业基础、人文与科学理论的协调。

  强调“实践”与“创新”应该是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传统设计艺术教育仅仅注重了审美的培育和表现技巧的训练,掌握形态塑造和艺术表现的课程占据了设计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新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应追求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在增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课程的同时,强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培养,现在大多数院校通行的教学模式是造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三段式教学,这种分段的形式现在应该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因为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明确,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少综合技能的训练,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程序,所谓的基础课不能为专业设计提供依托,课程之间缺少融会贯通。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领域在不断拓展,设计艺术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美术加工艺的概念,而已与工科等相关学科相融合,更多的专业方向侧重于应用领域,关注生活方式、注重审美提升等方方面面。没有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实践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也就是说,设计创造力必定是建立在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调整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训环节,增设“假期课堂”成为解决这种矛盾的一种值得探讨的途径。

  我们认为,设计艺术教学应该大致分为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个部分,其中,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这两个部分应得到突出与加强。以往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部分之间的比例大概为8:1:1,为了创造从艺术表现型教育向实践型教育和创新型教育转换的条件,可以将其调整为4:3:3。提高实践与技能比例的部分,这些内容安排在“假期课堂”进行比较适宜。

  设置“假期课堂”的目的就是给学生集中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能力的体验,从而形成专业基础扎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培养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假期课堂”特别适合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假期课堂”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与教学目的无关的课题研究和设计项目,一味地讲究活动形式本身,那么,无论选二、重新审视假期资源的整合,激活学习状态

  延长假期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特别是现在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时期,可以缓解校内人力和校舍空间资源的压力,同时,又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教学成本投入。在假期课堂安排上,可以选定国内外著名大学把学生送出去专题学习,也可以把学生送到厂家或企业。既促进了专业与跨专业之间的交流,又提高了高校的课程质量,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室资源,解决学生重修时间与正常修课时间冲突的矛盾;既可以解决部分院系教师教学工作量超负荷的矛盾,又可以使一部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一部分教师集中假期时间专心搞科研,兼顾了教学科研与学生实习,获得双赢。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向校外学生提供特色教学服务,扩大优秀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

  关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国内外高校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前几年笔者曾接待过几所大学的暑期考察组,例如国立艺术学院,其佛造像艺术课题组,即是利用暑假来到,在实地进行考察研究。该课题组先在课堂查阅考察点的有关文献资料、历史文献和相关艺术样式与风格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写出调研报告文本,到考察现场解决同学们各自的问题。考察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去了九处佛造像遗址,师生收获很大。再如日本筑波大学民具考察组,利用假期到山东考察中国民间木工工具的使用情况,从传统的工具到现在使用的电动工具做了定点调研;另外还有美国、德国等暑期商业广告设计专题小组,他们注重实据、实务的考察,根据市场做设计方案,对有关企业的调查等都对我们开展假期课堂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高校现行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的满负荷安排和现有教学体制的种种不足,学生课堂内容偏多,长期以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务实性,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业只重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缺乏主动的认知与贯通,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所以,高等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设想利用“假期课堂”,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

  设计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均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由此可以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一些艺术院校就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办到了装修施工工地,使学生无形中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懂得美术、会搞设计、了解材料、知道报价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新型设计师。类似这样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课堂较完整的时间进行,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交叉性和协调性,并在社会实践中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立足现实社会需求的思考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基础,但如何把握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尤为关键。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曾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的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让学生读书期间走向社会也是教书育人之目的。”特别是作为应用学科的设计艺术院校更应该思考社会需求“资格”的内涵。

  实施多元的教学方式,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互动,注重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重设计程序和科学方的养成,通过务实的实训课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强调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全程设计与思考的能力,正是“假期课堂”之目的。另外,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应与就业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现在人才市场分析,设计艺术人才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求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有知识、有技能,有市场运作的能力。而事实上多年来培养的设计艺术人才大多重艺术轻设计,重表现轻实务。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必须与企业对设计师的具体要求衔接,做到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行业规范。除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满足企业需要外,还要特别注意与企业或商家的密切合作,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教学空间。不仅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直接深入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假期课程的安排,要注重实训,注重实践课程,与常规的课堂教学拉开距离,把教师按班级授课改为小组学习的形式,把全班统一一个作业的形式,化成小组作业,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互动,产学研并重,激活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方便,打破了以往人际交流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为探究假期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平台。

  从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案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文科以知识传授为主,理科以实验为主,艺术学科以表现为主,设计艺术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设计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实践性的课程较多,大多为单元式授课,与文理科的课程安排相比,一些较为集中的时间,适宜户外的课程,参与社会或直接进入企业的课程也较多,这些课程可以在假期课堂安排,况且能突出其教学特色。从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艺术学科的教学安排来看,现在上课周数大约占学年总周数的70%,假期占30%,扣除节假日、考试等时间,实际课堂教学周数大约占60%。如果建立“假期课堂”,可将上课周数调整为60%,假期40%,实际课堂教学周数大概占到50%左右,其中,假期的15-20%的时间用于安排假期课程教学。

  学科竞赛这个词语大家并不陌生,其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得到应用。那么,什么是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带给课堂教学的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下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指锻炼人智力的、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可以提前接触该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对于该方面的兴趣和素养。想要在这场特殊考试中有个满意的答卷,就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将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学科竞赛和课堂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学科竞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气氛和动力,课堂教学又为学科竞赛奠定了基础。

  目前,各高校在培养人才上,努力尝试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对创新意识的理解不透彻,内涵不够;主要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没有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建设创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专业对创新能力要求很高,一旦重视不足,加之没有很好地结合创新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脱离,整个教学成果将受到很大影响。在这个时候,学科竞赛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部分的缺失。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课外教育培养模式,是主体课堂的一个实践教学辅助模块,通过在学科竞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实践活动是设计理论的应用过程。但目前学科竞赛教学模式并不是很成熟,没有形成和设计专业要求相适应的体系,导致各类设计竞赛在整体教学中的利用率不高。所以,把“竞赛教学”引入课堂能改变平时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并将竞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补充中,形成创新教育的良性循环,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学生知识需求、适应市场要求的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在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模式以虚拟课题为基础,将本专业的单个年级学生分成若干个设计小组,开展设计实践。以这个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像是主体课程实践环节课时的延长,课堂的虚拟课题和主体课程中的课程作业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在课堂中的设计结果也不能很好地进行设计评价,学生只能在班级内部进行互相学习,无法促进竞争性学习。引入“设计竞赛”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设计评价。设计成果的比较范围也从过去的班级内部扩大到校际之间甚至是国际之间,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许多高等院校现有的设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教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技能训练轻综合创新锻炼。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参加设计竞赛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设计竞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不能只靠课堂的训练,而是要依靠相关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形成培养学生参赛必备的综合创新等相关素质的课程体系。

  在各项学科竞赛中,学生们投入了莫大的精力和心血,所得到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设计比赛中得到的奖励本身。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近似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过程,经历从设计调研、设计定位、创意草图、方案确定、制作模型及效果图等几个阶段,完成一个设计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在主体课堂中学过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专业能力,积累设计实践的经验。

  妥善处理竞赛教学与主体课堂教学的关系,如果仅仅强调理论或实践的某个部分,容易造成过犹不及的偏颇,设计教学也同样如此。所以,提倡在课堂中引入设计竞赛,并不意味着用设计竞赛替代课堂教学,如果学生缺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锻炼环节的训练,很难在设计能力上有实质性的提高。将设计竞赛教学引入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设计实践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扮演的引导性角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难度和内容的设计竞赛,并且引导学生明确设计竞赛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是希望学生通过竞赛提高设计能力和素质,同时增强自信心,能更好地应对进入社会以后的设计实践活动。

  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为“讲授+设计实践”。在讲授时候重点讲课堂知识点,在实践环节在探讨如何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把学科竞赛引入进来,让同学们一起围绕知识点参与讨论,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如何让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实践环节最后使学生产生不少优秀作品甚至获奖作品。

  第二,在课堂讲授时,举例说明更具体,可以拿出历届优秀作品作为教学实例,这样相互点评、比较,从中学习各种知识点,更能理解课堂内容。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一是教师满怀,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另一种则是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同样的教材、类似的学生、同样的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从事基础数学教育的教师们今天所要反思研究的话题。单调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缺乏生气,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是当前转型发展改革的重要实践课程,是针对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

  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初步掌握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活动能力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教师。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直接面向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技巧,通过数学课件来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和使用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几何画板、数学公式编辑器等;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处理,具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能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的一线岗位。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说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后续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师职业岗位,开展广泛调研,在邀请本市教育局教科室专家,从事基础数学教育的地方完小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典型的工作进行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基本教学技能”工作项目设置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教师从业资格证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根据数学课堂教学原则,突出小学数学课堂的设计理念,把握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总结技能等;熟悉数学教学课件的评价标准。培养能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选择并运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具备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技能的一线人才。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初步确定以后,课题组在本市26所完小进行了在职小学教师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65.8%的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制作课件但水平一般”,65.8%的小学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对课堂的重要性 “基本重要,课件提高课堂质量”,76.9%的小学教师回答作为中小学学校的老师,认为“非常必要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80.14%的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使用了PowerPoint软件,76.9%的小学教师认为“开设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课程,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技能上有帮助”。

  立足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调查资料,本课程结合高等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工作领域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目标分别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Power Point的应用、数学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综合课件的开发五个方面。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W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课程以教学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学要点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并尽量把概念、程序、方法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1)能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2)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3)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课件设计;(4)能描述Power Point的知识和应用;(5)能理解数学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6)能进行小学数学综合课件的开发。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近两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的网络课程,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自2012年始,“慕课”迅速席卷全球。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慕课”的到来对我国的高等教育造成了强烈的冲击。2013年起,国内许多顶尖大学也纷纷加盟并推出自己的优质资源共享MOOCs平台,如北京大学的“华文慕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以及的“好大学在线”等。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小众私密在线课程”。在这里,Small、Private与MOOC中的Massive、Open相对。“小众”是指学生人数一般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小众”(Small)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及完课率。“私密”(Private)是指只对“小规模”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旁听者仅限于部分开放),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SPOC与MOOC的主要区别是,MOOC是面向线上所有的选课学生,而SPOC是面向某校某班的学生。SPOC有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同步SPOC是完全跟随一门正在开课的MOOC源课程学期,教师仅可补充内容,不能修改源课程原有内容;异步SPOC是拷贝一门已结课的源课程学期内容,教师可删减原有MOOC的内容,也可增补内容。SPOC课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共享MOOC课程的内容,在下半部分教师可上传与所跟随的MOOC不同的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视频或微课完成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有疑问时提供学习支持材料或者答疑。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协作下完成作业或项目。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的服装设计类课程从2015年起尝试采用基于“Mooc+spoc”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运用网易公开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以及学院的精品资源库课程视频,将“Mooc+spoc”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迈出了服装设计类课程数字化教学的第一步。

  服装设计是通过现代艺术观念和软件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在课程的学习进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的同时,不仅需要研修专业理论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时尚意识及流行设计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原创思维、艺术美感和创作鉴赏才能。通过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服装的设计,完成服装设计、创意、制作等方面的学习。因此,将“Mooc+spoc”教学模式融入服装设计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服装设计类专业所设置的教学课程是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就业及创新的能力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创作、综合素质。要努力做到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构思服装设计的创意:服装款式结构设计、服装面料再造、服装灵感创意、服装的制作,考察的是学生的创意思维转化为服装创作的能力。要想学会服装设计与软件制作的技能,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和熟悉服装灵感创意、服装设计、制作的过程,服装设计制作进度的安排和人员的合理分工,服装市场的运行模式,以此适应社会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成为具备服装原创设计和制作能力较强的专业综合型服装产业人才。

  设计课程时,一方面在服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是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要多些实践课程,既要专业化又要与其他学科交叉,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多样化。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都倾向理论知识,数据和纸面理论讲得很多,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练习,学生制版、制衣的基本功不扎实。这需要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操作,“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服装设计类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创意思维、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为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多样性,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上课没听懂的,在课后还可以通过观看MOOC教学视频来补救。(2)在课前观看MOOC视频预习后带着问题去听自己的任课老师的课堂讲授,或者带着问题在课后去回放MOOC视频,这样使学习更有效率和有针对性。(3)MOOC上定期的、多样化的在线训练与自动测试作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练习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4)作业允许多次提交取最高分,学生提交作业后发现做得不对还可再提交,直到评分满意为止,使学生在一次次的作业中强化所学的知识,达到多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

  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给教师带来的好处又是什么呢?首先是SPOC教师不必像MOOC教师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去录制授课短视频、设计大量的练习题,即SPOC教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MOOC课程里的大量教学资源,可以对其进行重复利用,进而实现教学从原来的“讲多练少”的模式过渡到“精讲多练”的模式。从原来的面面俱到过渡到只侧重于重、难点问题。其次,SPOC教师可以获得一个在线答疑的团队,即使SPOC教师没有时间,还会有MOOC教师或其他SPOC教师以及助教来答疑,从而帮助大家,互相成长。此外,SPOC便于教师管理自己所在班级的学生,查看他们的MOOC学习成绩,并且因MOOC上的作业都是定期、定期截止、自动评分、自动统计,因此节省了教师课堂布置作业以及课后批改作业的时间。MOOC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将MOOC融入传统课堂,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从2015年开始,服装设计类课程采用了基于“Mooc+spoc”的时间――空间――学习形式的教学结构。在学习形式上,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讨学习。从时间维度上看,教学进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学习阶段、深入学习阶段以及应用创新阶段。这三个阶段螺旋攀升,通常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它们分别与上述三种学习形式基本对应。从空间维度上看,混合式学是将“网上”与“网下”有机地组合起来。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传统课堂的学习主要分两个阶段;课堂上教师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课下学生再吸收内化课堂所学。这一学习模式对于训练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来说,由于课前学生学习缺乏服装流行资料,如流行面料、流行款式、流行色彩的收集与学习,课堂中服装设计的训练就不完善。而翻转课堂将这一学习模式颠倒过来,教师通过国内慕课最集中的平台之一――网易公开课频道将信息传递的过程留给学生在课下去自主完成。我们欣慰地看到,该频道汇聚了国际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TED、COURSERA、可汗学院等慕课平台合计超过4500个课程和讲座。

  我们在服装设计类课程“服装设计与企划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观看浙江理工大学的公开课――“时尚与品牌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其中包括第一集探秘时尚、第二集时尚风向标――流行趋势、第三集时尚金字塔――品牌定位,第四集买手与时尚快餐、第五集时尚品牌DNA。主讲教师任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服装材料课,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观看浙江理工大学的“探秘时装的奥秘――服装专业导论”课程中的第四讲“时装与面料创新设计”。服装市场营销课程课前自主学习浙江理工大学的“探秘时装的奥秘――服装专业导论”课程中的第五讲“时装与营销管理”。服装史的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江南大学公开课,浮世衣潮――中国近代服饰面面观。

  由于“Mooc+spoc”采用O2O混合学习模式,较好地促进了网上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与网下学习(以实操和社交为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发现)学习以及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有机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流程,带给学习者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翻转课堂将以前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在学习单元的引导下观看微视频,并做少量有针对性的小测试。这样余留下来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专注于练习、项目或者讨论,或者用于教师集中讲解知识结构,并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在服装设计类课程中,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慕课的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服装设计类课程实施基于“Mooc+spoc”的翻转课堂的效果有六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业质量明显提升;二是学习动机显著增强;三是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四是学生学习更加自主;五是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提升;六是学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提高

  “Mooc+spoc”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形态,还让学生对名校和名师有了比较,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大大阻碍了学生发挥主体性。“慕课”通过开放的网络资源,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新媒体时代,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当今教育界以多媒体和网络相融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Mooc+spoc”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在教学之前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作为现场教学重要的补充性和拓展性资源。

  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大学课堂演变成师生交流与互动的主阵地,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主体,“Mooc+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它正慢慢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迷人光彩。

  随着全球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验,教育界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兴趣日益升温。这股热潮又与当下教育研究回归课堂研究这一趋势结合,使得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对如何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这一问题虽已有诸多建树,一线教师也将这些理论奉为圭臬,然而,以这些略显晦涩的教学理论武装大脑的一线教师在面对现实的课堂时,又显得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着手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本文旨在破解一线教师的这一困境,将教师的关注焦点转移到课堂作业上,通过对课堂作业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学校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教室、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等要素有机组成,只有当各要素搭配合理时,课堂的教育功能才能发挥到最佳。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盘活课堂诸要素,使诸要素以课堂作业为平台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作业是学生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将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即课堂作业。同时该书将作业界定为动态的活动,而不是静态的习题。

  我们认为,课堂作业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研究的课堂作业不是指课堂上的习题,而是将课堂作业作为一项课堂教学活动来考量。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作业不再是静态的、片段的场景,而是动态的有机连续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课堂作业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设计,课前对课堂作业进行精心设计是课堂作业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明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作业的内容、类型、题量和来源。设计之后便是作业实施环节,课堂作业的实施是整个过程的核心环节,学生学习的发生几乎都在这个环节当中实现,教师应重视课堂作业的实施,正确作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作业实施后就涉及作业评价的问题,课堂作业优于课外作业之处就是反馈及时,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和同伴及时的反馈信息,对促进学有裨益。

  “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杜威把学校视为“学习共同体”,他认为学校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共享文化,形成主义之基础――“共同体”的场所。日本学者佐藤学秉承并发展杜威的“学习共同体”理念,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互相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互相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从佐藤学为我们描绘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蓝图中可以发现,学校的围栏不见了,课堂的大门也敞开了,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学伴”关系,教师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家长和市民进入学校和课堂,与教师一道促进学生的成长。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必须从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开始。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对课堂学习共同体有过这样的描绘:“在课堂里追求‘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学习’。所谓‘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基础就是柔和的声音与身体的交往,及‘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具体做法是,所有的教学(小学三年级以上)由男女生四人组成的小组展开合作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学习共同体以倾听为基础,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以学习为中心。

  根据佐藤学对学习共同体愿景的描绘以及结合我们对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深入观察,我们绘制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模型(如下图),模型大致呈现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态特征。课堂学习共同体以倾听和思考为基础,尤其强调倾听、思考和讨论。师生之间强调双向交往,教师不仅讲授知识,还须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应对学生的表现;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讲授,除记录教学重点之外还须积极思考问题。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倾听、思考对方的发言,之后互相讨论。各小组之间同样需要保持相互倾听的关系,保证学生之间都有所交往。学生与教材也应保持对话,教师应督促学生反复回到教材当中,使学生不偏离教材进行学习。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学习”,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构建起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相互交往的合作关系,营造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互学关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要变学生之间的互教关系为互学关系。“合作学习”是一种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它必须围绕具体的活动展开,而课堂作业是一种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作业中展开“合作学习”,从而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使其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作业的第一步是设计课堂作业,这一环节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作业的内容、题型、题量以及来源。

  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必须保障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内容可以让“上层”学生发生学习,让“中层”和“下层”学生向“上层”学生求助,同时“上层”学生通过帮助其他同学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有助于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学生关系,从而有利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作业内容的设计是课堂作业设计环节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作业内容,适当提高作业内容难度,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完成课堂作业,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

  课堂学习共同体提倡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发生在动态的人际交往当中,很少发生在静态的独立思考之中,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类型时应充分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发生交往。

  课堂作业的类型主要有四种:阅读类、口头类、书面类、实践操作类。作业内容往往决定作业类型,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必须考虑作业类型,两者的设计应同时进行。阅读类、口头类、书面类课堂作业更倾向于学生独立完成,而实践操作类课堂作业则更适合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设计作业类型时可以更多地设计成实践操作类作业,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交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

  课堂作业的题量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的节奏,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题量太多将导致学生思考、合作不充分,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形成课堂学习共同体。题量太少则不能达到学习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合作流于闲谈。课堂作业的题量应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设定,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适当的作业题量能够将课堂节奏控制在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的范围内,从而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教材上的练习题当作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但这些作业一般都比较简单,且没有针对性。在合作学习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自创课堂作业,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课堂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课堂作业的实施是课堂作业各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业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作业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为完成课堂作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积极作为,千方百计地促成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在作业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以四人一组、男女混搭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作业的实施最好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清楚课堂作业的要求后必须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答案之后再与同组的其他成员讨论,如果经过思考还不能自己得出答案,可以向同伴求助。在同伴发表观点时,其他成员应认真倾听并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答案。学习小组内“下层”学生要敢于向“上层”学生求助,“上层”学生也要积极帮助“下层”学生,同时要从其他同伴的观点和答案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作业实施之前,教师应清晰地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向同伴求助或者讨论。布置完作业后,不是教师的休息时间,而是教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倾听、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W”字结构上部分的那双“手”应在课堂作业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教师应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向同伴求助。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指导者和记录者,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充分交往;记录学生的合作情况,以备作业评价环节准确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之用。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以俯身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用手轻抚学生,对学生微笑,向表现好的学生竖大拇指等,这些细微的动作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和鼓舞,使课堂气氛更加温馨、融洽,学生更易敞开心扉,与同伴畅所欲言。当学生感觉身处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时,思维的束缚将大大减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更多地涌现,学习将在更多的学生身上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实验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每次练习之后没有信息反馈,就无法有效地调控和促进学习。课堂作业也涉及反馈问题,有无评价或者评价及时与否将极大影响课堂作业的实施效果,要使课堂作业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必须使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反馈”。

  如果把整堂课比作一部电影,学生是演员,那么教师就是导演,教师负责把握整堂课的节奏。教师应控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并且留有时间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作业的评价应及时,否则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及时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小组继续开展合作学习。

  课堂作业完成后,教师应根据作业类型确定评价方式。如果是口头作业,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如果是书面作业,则可以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或者口头表述;如果是实践操作作业,则最好让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呈现。无论是哪种评价方式,都最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回答问题时小组成员都起立,大家可以相互补充,营造一种共同面对的感觉,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生成。

  课堂作业评价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评价语言,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之后教师应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作出点评,表扬合作良好的小组,尤其是有进步的小组,鼓励合作不太顺利的小组。然后,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悦纳不同的观点,追问观点在教材或生活中的依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大胆想象。学习共同体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追求百花齐放式的景象。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以激励为主,这样能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进行合作学习。当然,以激励语言为主并不是一味地表扬,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和答案,教师应及时纠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课堂作业的评价时间有限,教师并不能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课堂作业,对于发言展示观点的学生教师可以评价其作业情况,然而对于那些因为时间有限或者不敢当众发言而没有发表观点的学生教师却鞭长莫及。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完成课堂作业检查的工作,让同伴互相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互相倾听对方的观点或者批改答案,这也是促进学生交往的好时机。这样一来,所有学生的答案和观点都能得到回应和反馈,或来自教师或来自同伴,使学生感到被尊重。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课堂作业可以加速这一进程,成为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助推器。课堂作业是一座金矿,需要教师加强重视并不断探索和研究。

  前言:21世纪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愈加呈现个性化趋势。教育行业作为承载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导行业,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应当跟紧时代步伐,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基于当前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国家对于城市园林设计愈加重视,社会对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园林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园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课外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分析教学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课堂进行中做到与学生亲切交流、辅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教师需要将课程的讲解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学生提供7到12分钟的在线学习讲解视频,学生需要在家里面对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和观看,学生上课过程中由接受教育转变为完成作业,教师需要帮助和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作业,针对疑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利用短小精悍的园林设计视频将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设计实训进行结合,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加强,由此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园林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设计内容,学生在家里观看课程教学视频能够充分放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出现课堂学习的精神紧张状态,适当调节自身知识接受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知识的灌输,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够随时控制学习进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借助通讯软件向同学和老师求教,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园林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园林设计教师俨然从一名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教练,因此教师拥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耐心回答各个学生提出的园林设计问题,加入学生讨论组和学习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路。[2]针对学生完成作业后遇到的诸多学科问题,教师应当适时组织设计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园林教学教师成功地由一名知识传递者角色转变成指导者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学生们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互相帮助和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学习氛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着重加强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设计的思想。通常教师在布置作业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草图进行设计构思,当翻转教学模式引用之后,学生在家庭的轻松氛围中进行方案设计,回到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专业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增强了师生交流。[3]考核制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园林设计的课程考核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最终设计图上的方案设计,同时需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能力和学习交流的学习主动性纳入考核内容,以此来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每一名园林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翻转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较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更具优越性。翻转课堂教学能够认识到各个学生间的能力差异及思维差异,能够真正实现学生按照自我接受程度进行高效率学习。园林设计专业作为多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设计实践和学习,同时需要教师的协助来解决诸多专业性问题。初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当天教学视频的观看,由此来完成当天课程要求的设计和作业。[4]但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化和调整,已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按照自身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安排作业及完成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设计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避免学生出现分神或者跟不上学习进度,甚至影响到他人学习的状况,学生与教师的压力随之而来。但是实行翻转课程教学模式之后,诸多课堂管理的问题随之消失,在课堂中调皮捣乱的学生失去了表演的热情,感受到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小组合作设计的乐趣,由此课堂管理的诸多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当前我国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较为重视,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但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仍然在不断施加无形压力来督促学生的学习,通过诸多考核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课程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花费较多课外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和学习,因此需要学校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来配合学生的翻转课程学习。[5]由此需要学校取消园林设计专业晚自习时间的占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同时需合理布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业量,以此来满足学生进行针对性课程设计的训练。

  园林设计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园林授课教师制作专业设计教学视频,还是学生在家中观看课程教学视频都不可缺少专业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学校应当着重对此问题进行改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配备高性能网络服务器,针对于家庭内部缺乏电脑和网络学习环境的学生,学校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有关设备支持,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校内机房的形式进行改善。[6]同时园林设计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课程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剪辑需要专业人士给予帮助。

  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将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完美结合,发挥教师的课程设计主动性。由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视频的质量和知识含量、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及课程设计环节的组织均能够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强化自身专业园林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训练,基于摄制人员和录制人员的帮助,为学生录制生动、内容丰富积极的学科视频。

  园林设计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合理分配时间和控制学习进度的能力。学生在对设计课程进行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遇到诸多专业性问题,由此学生应当基于教学视频的指引,主动翻阅和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和设计案例,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以便在课堂上与学习小组或者教师进行讨论。[7]因此要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及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的能力,同时具备网络资源正确检索的能力。

  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测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同时也无法准确体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涉及到学生间相互合作、集体组织、个人控制力和自主时间安排的能力等方面,同时需要注重学生此种学习方式体现出来的情感交流、学习态度及学生价值观的整体评价,综合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教学体制上进行完善和改革。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科仍然处在发展初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园林设计课程教学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革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该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学校应尽力辅助该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各个学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

  [1]赵磊磊,赵可云,徐进,等.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5,02(11):86-93.

  [2]刘锋.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6(13):61-64.

  [3]周蕾.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09):120-121.

  [4]李金城,曾丝宜,张瑞静.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图文组版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4,04(06):33-37.

1333336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