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app最新版本下载官网对于高考应该改革,举国上下已无异议。但如何改革,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实践就没有停止过步伐,并且每迈出一步都必然引起热议。特别是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试行的自主选拔录取方案更是掀起轩然大波。《这样进名校解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以下简称《这样进名校》)是反映复旦和这一破冰之举的第一本书,为我们反思高考改革提供了又一个契机。
无论是下放高考命题权还是调整高考科目,这些改革措施仍然是围绕着高考转,不可能改变中学的应试教育。社会上的高考存废之争,争论的还是高考本身。高考是什么?我国目前的高考实际上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反映政府意志的、对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的工具,其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高考只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评价的内容远不能涵盖中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却几乎长期作为所有高校招收绝大多数学生(保送生例外)的唯一依据,这才是高考的根本问题所在。要解决高考问题,首先要解决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问题。要解决高考改革中呼声日高的高校自主招生权问题,就要让高校对报考该校的学生具有评价的权力,还要具有根据各自特点自行制订录取标准的权力。因此,跳出高考本身,我们可以看到,高考改革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高校招生改革,其关键是评价的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在世纪之交开始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从传统的以知识为重点的考试评价,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综合衡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水平的素质评价。同样,高校在选拔学生时,也应当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可见,中学的教育评价和高校的选拔评价本应具有同一性。但当二者在设计上出现偏差时,经常作为高校选拔评价预演的中学教育评价就不由自主地与高校选拔评价保持高度一致:当高校以高考作为选拔学生的手段时,中学最重视的就是考试,高考考什么,中学平时也就考什么,甚至决定着教什么或者重视教什么。我们面临的现实,正是高校招生制度的设计与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严重脱节,它直接阻碍了中学素质教育的落实。
据说,“在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两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之后,打听两校面试考题,针对两校面试的不同形式开展培训,成为中学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的热点”(《这样进名校》第212页)。这正是“应试”心理的反映,虽然这两所高校付诸努力的恰恰是打破考试录取方式。从人们对这两所高校的选拔录取方式的关注可以看到,与其说高考是“指挥棒”,毋宁说高校招生政策是“指挥棒”。我们是否可以将这根“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从而“迫使”中学教育,甚至整个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呢?
先看美国高校如何考查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业素质方面,学校首先看重中学成绩,包括就读高中、课程难度、年级排名、平均成绩”,“其次是SAT(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其他素质方面,课外活动、体育活动、超级录取平分秋色”,“一个学生要是死读书,不参与社会活动,可能被扣除一定分数”(《这样进名校》第18~19页)。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高校招生时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中,与我国高考成绩有些类似的SAT成绩所占最高分值不及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和超级录取(相当于我国的特长加分)中任何一项所占的最高分值。不难看出美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美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比中国学生强,这与两国高校招生制度的设计是否有关呢?或者反过来问:这与两国高校招生制度的设计就没有任何关系吗?
相对于我国的传统高考,复旦大学和的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而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它“预示着在今后的大学招生中,将逐步建立起卷面分数(学业水平考试)、中学学业成绩(课程成绩)、中学综合表现(社会活动、实践活动)、大学面试考核(大学自主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拔体系”(《这样进名校》第25页)。为此付出努力的不仅仅是这两所高校,数千名上海高中应届毕业生的积极参与对于推动这一进程功不可没。如果简单地认为他们纯粹是为了逃避高考才参与其中,那就错了。
试想:如果结合我国目前力图开展的素质教育,在类似于高考这样的全国性学业水平测试或者高校自行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之外,把反映学生平时学业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德育、体育和美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作为录取参数,那么中学必定会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并积极地对学生开展全方位评价,建立评价档案,以便将来为高校提供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资料。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也必然反过来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当然,上述设想或许过于乐观。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综合评价、选拔体系任重而道远。复旦大学和试行的自主选拔录取方式虽然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等,但它们并未建立一套透明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为学业水平、面试成绩、实践活动等设计权重,最后决定学生“命运”的主观性很强的面试也缺乏容易操作的、客观性的约束标准。这是两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方案引起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虽然部分地区已经着手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但要建立一套可供高校参考的、不同中学的学生之间可作横向比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而且要保证评价公正、可信,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我们的方向越来越清晰。在高考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中,跳出高考本身,以评价为突破口,建立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和中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大学选拔人才方式的转变,来引导基础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这样进名校》前言第4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